中医治疗及预防
针灸、艾灸疗法
1.针灸疗法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内外、通行气血,濡养脏腑。针刺疗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调气,调经路脏腑之气。通过调气使得经脉通畅,气血调和,机体各脏腑阴阳保持平衡,从而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目的。本院针灸减肥、美容效果特价。
靳三针
“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方法。功效:调神通络,醒脑开窍。
适应症:智力低下、小儿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儿童语言障碍;中分及中风后遗症,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症、抑郁症等现代难治性疾病。
平衡针
平衡针技术是通过针刺体表的特定反应点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功效:中枢调节、平衡阴阳、消肿止痛
适应症:各类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实证,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急性疼痛期。
电针
电针技术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低频脉冲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技术。
功效:增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适应症:与毫针刺法基本相同,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骨伤等各种疾病。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人体穴位内,利用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和五脏,可以长期的刺激穴位而发挥治疗作用。
适应症:用于需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中风、头痛、失眠、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痛经、慢性胃炎以及埋线减肥、埋线美容等。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将小剂量中西药物注射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
功效:疏通经络,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
适应症:适用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可以用本法治疗。
浮针
浮针技术是运用一次性浮针在痛点周围的皮下组织进行扫散的针刺方法。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适应症: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痛经等。
火针
火针技术,是用一种特定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腧穴或患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扶正助阳、祛邪引热。
适应症:主要用于痹症,痰核瘰疬,以及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扁平疣、痣等。
三棱针
三棱针技术是用三棱针刺入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功效的一种操作技术。
功效:通经活络、泻热开窍、调和气血、消肿止痛。
适应症:用于气滞、血瘀、实热所致的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腕踝针
腕踝针技术是以针刺人体的腕部及踝部区域来治疗疾病的针刺操作技术。
功效: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适应症:颈肩腰腿痛等各种疼痛、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回乳、皮肤病、神经官能症、脑血管后遗症等。
腹针
腹针技术是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功效: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适应症:内科、骨科、妇科等疾病,尤其对于颈肩腰腿疼疗效突出。
耳针
耳针技术是用特定针具或丸状物在耳廓相应穴位实施刺激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技术。
功效:调理脏腑、运行气血、协助诊断。
适应症:各种疼痛性、炎症性、功能紊乱性疾病,头疼、失眠、辅助针灸减肥等。
头皮针
头皮针技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
功效: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理阴阳。
适应症:主要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皮内针
皮内针技术是以皮内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技术。
功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适应症:多用于易反复发作的病症,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失眠、焦虑、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心绞痛等。也适宜于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遗尿等慢性病症。
皮肤针
皮肤针技术,是运用皮肤针扣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种操作方法。
功效: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肿止痛。
适应症:主要用于头痛、高血压、近视、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及神经性皮炎等局部性皮肤病。
毫针
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功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适应症:主要见于各类痛症、神经系统疾患、胃肠系统疾患、呼吸系统疾患、耳鼻喉疾患、妇儿科病等。
2.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以中医经络为基础,运用艾体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以达到保健养身、预防的功效,针对产后经络不畅,以及手脚冰凉、痛经、月经不调、胃痛等问题,气色调理(祛面部水肿、眼袋、黑眼圈、色斑)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络、去湿逐寒、消肿散法、排毒养颜、防病保健功效,改善身体各种亚健康状态,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施灸,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隔姜灸疗法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灯火灸疗法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